一、吃水果也要注意講 “ 時差 ”
水果味道甜美、營養豐富,幾乎人人都愛。不過,吃水果的學問不僅僅在于“對癥下藥”,吃的時間也很有學問。
有些水果適合餐前食用,可以刺激食欲;有些水果最好在餐后食用,可以幫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些早上吃提神醒腦;有些晚上吃安神助眠……一起看看如何正確把握吃水果的“時差”。
山楂不宜早上吃
山楂無論是鮮果還是其制品,均有散淤消積、化痰解毒、防暑降溫、增進食欲等功效。但是空腹食用或者是脾胃虛弱者,不可以在清早進食,胃炎和胃酸過多者要少食。
早飯后吃西柚提神
西柚是孕期婦女首選的水果,果肉含有天然葉酸,不但對早期妊娠非常重要,在整個懷孕期也同樣必不可少。而且西柚含有豐富的果膠成分,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 固醇的含量,減輕動脈血管壁的損傷,維護血管功能,預防心臟病。但由于其中酸類物質含量較多,因此最好在飯后使用,尤其是早飯后,可以迅速使大腦清醒。
餐前吃香蕉、紅棗
香蕉含有很高的鉀,對心臟和肌肉的功能有益,同時香蕉可以輔助治療便秘、小兒腹瀉等,適合餐前食用。紅棗含有大量維生素C,故有“天然維生素C丸”之美稱,餐前食用為好。但是胃痛腹脹,消化不良的人要忌食。
飯后吃菠蘿助消化
新鮮菠蘿含蛋白酶,如果空腹吃,菠蘿的蛋白分解酶會傷害胃壁,有少數人還會引起過敏反應。因此宜在餐后食用,還能幫助消化。
柿子最好晚上吃
柿子中含有大量的柿膠和鞣質,早上空腹食用,胃酸會與之作用,形成凝塊,即“胃柿石”,嚴重影響消化功能,宜飯后或晚上食用。
二、食物不能亂搭配
1、雞蛋與豆漿同食不宜:人們經常食用豆漿沖雞蛋,認為兩者都富含蛋白質,食之對身體有益,從科學飲食角度講,兩者不宜同食。因為生豆漿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它能抑制人體蛋白酶的活性,影響蛋白質在人體內的消化和吸收,雞蛋的蛋清里含有粘性蛋白,可以同豆漿中的胰蛋白酶結合,使蛋白質的分解受到阻礙,從而降低人體對蛋白質的吸收率。
2、 蘿卜與橘子同食不宜;臨床實驗發現,蘿卜等十字花科蔬菜攝食到人體后,可迅速產生一種叫硫氰酸鹽的物質,并很快代謝產生另一種抗甲狀腺的物質--硫氰酸,該物質產生的多少與蒸蔬菜的攝入量成正比,此時,如果同時攝入含有大量植物色素的橘子中的類黃酮物質在腸道被細菌分解,轉達化成羥苯甲酸及阿魏酸。這兩種可加強硫氰酸抑制甲狀腺功能,從而誘發或導致甲狀腺腫。因此,這兩種食物同食不宜,尤其在甲狀腺腫流行的地區,或正在患甲狀腺腫的人,更就注意。
3、 柿子與白薯同食不宜:柿子味甘、性寒,能清熱生津、、潤肺、內含蛋白質、糖類、脂肪、果膠、鞣酸、維生素及無機鹽等營養物質。白薯味甘、性平,補虛益氣,強腎健脾,內含大量糖類等營養物質,兩者若分開食用對身體有益無害,若同時吃,卻對身體無益無害,若同時吃,卻對身體不利,因為吃了白薯,人的胃里會產生大量鹽酸,如果再吃上些柿子,柿子在胃酸的作用下會產生沉淀,沉淀物積結在一起,會形成不溶于水的結塊,既難于消化,又不易排出,人就容易得胃柿石,嚴重者還需手術。
4、 牛奶與巧克力同食不宜:牛奶含豐富的蛋白質秘鈣,巧克力則含草酸,若二者混在一起吃,牛奶中的鈣會與巧克力中的草酸結合成一種不溶于水的草酸鈣,食用后不但不吸收,還會發生腹瀉、頭發干枯等癥狀,影響生長發育,故不宜同食。
5、 有些水果與海鮮同食不宜;人們喜歡吃海鮮,又喜歡吃水果,特別是兒童。但是應注意的是,在吃海鮮的同時,若再吃葡萄、山楂、石榴、柿子等水果,就會出現嘔吐、腹脹、腹痛、腹瀉等。因為這些水果中含有鞣酸,遇到水產品中的蛋白質,會沉淀凝固,形成不容易的消化的物質。同時鞣酸還有收劍作用,能抑制消化液的分泌,使凝固物質長時間滯留在腸道內,進而引起發酵。所以,海鮮不但不宜與上述水查同食,而且吃海鮮后,應間隔4小時以上再吃這類水果。
6、 牛奶、酸奶,乳酪不宜與花椰菜、黃豆、菠菜、莧菜、蕹菜等同時食用。因前者含豐富的鈣質,后者所含的化學成分影響鈣的消化吸收。
7、 其他,如羊肉與西瓜;香蕉與芋頭;松花蛋與紅糖;豆腐與蜜糖;黃瓜與花生;芥菜與兔肉;狗內與綠豆;柿子與螃蟹等也不宜同時食用。
上述不宜同時食的食物,可以分開進食,最好相隔3~4小時吃,以防其"相克"。
豬肉、菱角同食會肝痛,
雞肉、芹菜相忌傷元氣;
牛肉、栗子食后會嘔吐,
羊肉、西瓜相會定互侵;
兔肉、芹菜同食傷頭發,
鵝肉、雞蛋同食損脾胃;
狗肉如遇綠豆會傷身;
黃鱔、皮蛋不可同道行;
鯉魚、甘草加之將有害;
蟹與柿子結伴會中毒;
甲魚、黃鱔與蟹孕婦忌,
雞蛋再吃消炎片相沖;
柿子、紅薯搭配結石生,
豆漿營養不宜沖雞蛋;
洋蔥、蜂蜜相遇傷眼睛,
蘿卜、木耳成雙生皮炎;
豆腐、蜂蜜相伴耳失聰,
菠菜、豆腐色美實不宜;
胡蘿卜、白蘿卜相互沖,
番茄黃瓜不能一起食;
黃瓜進食之后忌花生,
蘿卜、水果不利甲狀腺;
香蕉、芋艿入胃酸脹痛,
馬鈴薯、香蕉面部起斑。
三、飲食平衡寶塔
平衡膳食寶塔共分5層:
1)谷類食物居底層,每人每天應吃300— 500g;
2)蔬菜水果占地二層,每人每天分別應吃400—500g和100—200g;
3)魚、肉、禽、蛋等動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層,每天應吃125—200g;
4)奶類和豆類合占第四層,每天應吃奶類及奶制品100g和豆類及豆制品50g;
5)第五層塔尖是油脂類,每天不超過25g。
四、早餐兩宜、兩不宜
人在睡眠時,絕大部分器官都得到了充分休息,而消化器官卻仍在消化吸收晚餐存留在胃腸道中的食物,到早晨才漸漸進入休息狀態。早餐一旦吃太早,勢必會干擾胃腸的休息,使消化系統長期處于疲勞應戰的狀態,擾亂腸胃的蠕動節奏。所以,在7點左右起床后20~30分鐘再吃早餐最合適,因為這時人的食欲最旺盛。另外,最佳的早餐兩宜、兩不宜。
宜軟不宜硬:在清晨,人體的脾臟困頓呆滯,常使人胃口不開、食欲不佳,老年人更是如此。故早餐不宜進食油膩、煎炸、干硬以及刺激性大的食物,否則易導致消化不良。早餐宜吃容易消化的溫熱、柔軟食物,如牛奶、豆漿、面條、餛飩等,最好能吃點粥。如能在粥中加些蓮子、紅棗、山藥、桂圓、薏米等保健食品,效果更佳。
宜少不宜多:飲食過量會超過胃腸的消化能力,食物便不能被消化吸收,久而久之,會使消化功能下降,胃腸功能發生障礙而引起胃腸疾病。另外,大量的食物殘渣貯存大腸中,被大腸中的細菌分解,其中蛋白質的分解物——苯酚等會經腸壁進入人體血液中,對人體十分有害,并容易患血管疾病。因此,早餐不可不吃,但也不可吃得過飽。
貼心提示—早餐宜選擇的食物:
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雞蛋、牛奶、香腸、豆漿等。
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果汁、蔬菜、水果等。
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面包、饅頭、花卷等。
富含水分的液體食物:米粥、牛奶、豆漿、果汁等。
開胃、增加食欲的食物:果汁、番茄汁、醬菜等。
五、春季食品養生
中醫認為,春天是陽氣生發的季節,所以人應該順應天時的變化,通過飲食調養陽氣以保持身體的健康,總的飲食養生原則是:1.主食中選擇高熱量的食物;2.保證充足的優質蛋白質;3.保證充足的維生素。
所謂高熱量的食物,是指除主食中米面雜糧外,適量加入豆類、花生等熱量較高的食物。所謂優質蛋白質,是指奶類、蛋類、魚肉、禽肉、豬牛羊瘦肉等。青菜及水果的維生素含量較高,如西紅柿、青椒等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是增強體質,抵御疾病的重要物質。
春季的飲食調養可分為三個時期進行。
早春時期,為冬春交換之時,氣溫仍然寒冷,人體內消耗的熱量較多,所以宜于進食偏于溫熱的食物。飲食原則為選擇熱量較高的主食,并注意補充足夠的蛋白質。飲食除米面雜糧之外,可增加一些豆類、花生、乳制品等。例如早餐:牛奶1袋(250毫升左右),主食100克,小菜適量。午餐:主食150克,豬牛羊瘦肉(或豆制品)50克,青菜200克,蛋湯或肉湯適量。晚餐:主食100克,蛋魚肉類(或豆制品)50克,青菜200克,豆粥1碗。
春季中期,為天氣變化較大之時,氣溫驟冷驟熱,變化較大,可以參照早春時期的飲食進行。在氣溫較高時可增加青菜的食量,減少肉類的食用。
春季晚期,為春夏交換之時,氣溫偏熱,所以宜于進食清淡的食物。飲食原則為選擇清淡的食物,并注意補充足夠維生素,如飲食中應適當增加青菜。例如早餐:豆漿250毫升,主食100克,小菜適量。午餐:主食150克,魚蛋肉類(或豆制品)50克,青菜250克,菜湯適量。晚餐:主食100克,青菜200克,米粥1碗。
每日除三餐之外,還要多吃一些水果,因為水果中所含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對增強體質有益。
春季飲食宜忌生冷油膩之品,傳統醫學還認為春季為肝氣旺盛之時,多食酸味食品會使肝氣過盛而損害脾胃,所以應少食酸味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