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三十而立。”彭鵬雙手抱頭喪氣地向我抱怨,“我這都已經30了,工作還跟七年前一個樣,要收入沒收入,要職位沒職位,就一所謂的破‘骨干’,還不斷重復著剛參加工作時做的那些活,唉,什么都沒有“立”起來啊。當初,要是像志義一樣大膽的跳槽,也不會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丟人啊。”
2003年,彭鵬進了一家不錯的公司,干起了非本專業的文職工作。雖然和他一起進入公司的很多人在第二年就跳槽走了,但相對清閑的工作、穩定的待遇和福利,平復了他想從事本專業的躁動的心,踏踏實實地待了下來。對于工作,彭鵬雖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是顧忌自己是個新人又不是科班出身,所以總是不敢將自己的思路與領導交流或付諸實踐。久而久之,單調乏味的工作內容磨掉了他的激情,讓工作三年的他幾欲走人,去從事能發揮自己專業特長的工作,但是考慮到入職四年以上的已婚員工可以分房子,他放棄了幾次機會。第五年,為了分到房子,他結婚了。之后不久,一個特別好的機會出現了,彭鵬認為到了該離開的時候了。然而,公司撂下話來:人可以走,房子必須退還。房子雖然不大,總歸是一個自己的家。思慮再三,彭鵬打消了離開的念頭。
“妻子與我同歲,都不小了,家里也催,我們決定今年要小孩。一想到將來大筆的開銷,我就再也不敢有別的想法了。算了,反正專業也荒廢了,也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么,還是老老實實地待著吧,好歹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彭鵬無奈地說。
由于自己的游移不定,彭鵬失去了公司領導的信任。很多與其資歷相當,能力遜色的人都紛紛被提拔,而他只能在原地踏步。
彭鵬就是一頭“布里丹毛驢”。他在公司相對較好的福利和清閑的氛圍工作和自己喜歡的事業之間猶豫不決,一會兒想走人,一會兒又舍不得。七年間,他雖有想法,但是做不到敢想敢干,在不停的搖擺狀態中,丟掉了追求,喪失了自信。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毛驢”不在少數。
我所說的“布里丹毛驢”中的布里丹,是一位法國哲學家,由于他證明了在兩個相反且平衡的推力下,要隨意行動是不可能的,而聲名遠播。
其提出的理論,被后人稱作“布里丹毛驢效應”。它準確地反映了“彭鵬們”的典型心理狀態:在決策過程中患得患失、搖擺不定、遲疑不決。而這樣的后果往往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甚至是一無所獲,最終追悔莫及。
“布里丹毛驢效應”來源于這樣一個故事:布里丹養了一頭英俊且愛思考的毛驢。一天,他向附近的農民買來草料喂愛驢。由于農民是一個業余哲學愛好者,出于對布里丹的仰慕,多送了一堆草料。
剎那間,毛驢懵了。兩堆數量、質量和與它的距離完全相同的草料,就擺在它的面前,而它卻無從下口。“先吃左邊的,左邊的新鮮。不,應該先吃右邊的,右邊的味道香。不,還是應該先吃左邊的……”它開始激烈的自我辯論,不停地左顧右盼,始終無法分清究竟選擇哪一堆更好。最后,思考驢在猶猶豫豫和無所適從中活活地餓死了。
雖然“彭鵬們”并不會像思考驢一樣餓死,但是由于他們受患得患失、畏首畏尾和不自信等心理因素的影響,以及諸多外部條件的牽制,使他們在面臨人生抉擇時,總是陷入反復權衡和不踐行的困境而無法自拔。然而現實中,機會往往是沒有耐性的,如果不能做到敢想敢干、果斷決策,必將失去很多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猶豫不決源自內心深處的不自信——對自己評價過低,對失敗或后果的不確定性懷著無比的恐懼。所以,不管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當我們感到迷茫困惑、進退維谷時,請安靜下來,嘗試用第三方的視角來認真審視自己,正確評估自我。不高估也不低估,清醒地判明自己的優勢是什么,劣勢又在哪里,正確對待自身的缺點,摒除逃避風險的陋習,培養一種健康的冒險精神,把壓力變為動力,奮發向上,增強自信。我們應在積極進取中彌補自身的不足,無懼后果的不確定性,當機立斷,做出該做的決定。就算結果并不如所愿,也做好承擔后果的準備。而這種果敢的勇氣與冒險的精神,正是成功者所具備的素質。
學會獨立思考,采取果斷的決策方式。有自己的主見,不隨意否定自己篤定的信念和計劃,并將符合自己中長期發展的更大目標作為首選,不要一味看重眼前的利益——這往往是誘惑人們放棄追求和阻礙人們前進的大敵。大多功成名就的人都堅守自己的追求,并以“延遲滿足”的原則來進行果斷的決策,他們會為了長遠的利益而自愿延緩目前的享受,這不僅是心理成熟的表現,也是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就是這個道理。
不要貪多,要適可而止。實際上左右顧盼、考慮太多的心理都是由于貪多造成的。貪多造成了誘惑過多,不僅事先影響選擇的判斷準確性,還會帶來事后嚼不爛的毛病。因此,面臨多樣性的選擇時,我們應該杜絕貪多心態,適可而止。
學好哲學,終身受益。對社會生活現象,要多一些辯證的思維,少一些偏激、片面的情緒。對社會生活中的兩難選擇,多一些寬容大度和理解,學會辯證全面地分析問題,站在全局、整體的高度上思考分析,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把握好當下,失去也是一種獲得。舍得,舍得,沒有舍,哪有得。在人生旅途中,難免會失去很多東西,比如財物,戀人,升學、提拔、發財的機會……不管怎樣,有得便有失,有失也會有得,勝敗并非一時的決定,何苦耗費過多的精力與讓自己陷于一時的得失而不能自拔、坐失良機呢?一切都在變化,不變的只有變化。
因此,與其在失去的痛苦和嘆息中消沉,不如把握眼前的機會,用心用力地做好手頭的事情,不論是否會發現工作中的樂趣,都會因此得到別人的肯定,進而獲得別人對你品格的贊賞,因為我所做的一切都體現著個人的品質。當我們用心做事的時候,慢慢修煉出來的品性會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打開思路,并有助于自我認識;蛟S有一天,我們會發現,在那我們曾經或多或少抱怨過錯失機會的日子里,我們成長了,變得專注,思路清晰,胸有成竹,機會說不定也就隨之而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