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這條道路上沒有一馬平川的康莊大道讓你舒舒坦坦的走完,會經過層巒疊嶂的阻隔,千山萬壑的險阻。所以我們要學會適應生活,學習探索生活,融入生活。
雖然我們寒窗苦讀十余載,但進入社會這個生物圈后,我們都是一張張白紙,如何筆墨登場盡情發揮,那就靠我們投入飽滿的激情和拼搏的干勁兒,并且有一種拿得起放得下生活態度。課本上的東西始終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那工地上工人師傅可是我們傳道授業解惑之的大師父。他們有的師傅修過的路,干過的橋比我們走過的路還多,他們的工齡比我們年齡還要大。這可謂是活生生的教科書。古人云: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這句話說的一點都不假,他們甚至可以繪聲繪色將鋼筋布置圖紙給你講的透透徹徹。我們比他們強的優勢也許就是會算數據會使用儀器,對于初出茅廬我們來說如何具體施工流程,只是一片茫然所措。
人情練達,洞察秋毫,工地處處皆學問。
在主線2號橋上我漫步行走,看到濕接縫我就好奇了,這五米多高濕接縫工人如何把幾十斤多重的模板拼裝吊起來呢?腦子中于是乎飄出個十萬個為什么?在我不遠處我看見了熟悉而漸漸陌生的東西,那不是我們老家小時候見到的打水的轆轤呀!工人用鋼筋架子還有輪軸焊好的現代版的轆轤。他們把繩子一端固定到模板上,另一端固定的轆轤上。工人師傅們就像打井水似的,輕輕松松的就把模板從路上吊到空中。這一個看似特土老辦法,卻省力省工省時蘊藏著生活大智慧。
如果你有幸到我們項目,經過裙墻你會被這曲線優美構造物所吸引眼球。也許設計者通過所學專業知識,通過幾何力學原理廖廖幾筆繪出圖來,卻給施工者一個技術難題,那就是模板制作。恰恰相反我們工地上就出現了個能工巧匠大師傅,我們叫他李師傅。李師傅是個電焊工出身,我把圖紙給他,他就看了幾眼,好像心中就有了眉目了。他首先在地面上用混凝土打了一片場地,自己用墨抖彈出圖紙給出的幾何尺寸就固定過裙墻基礎了。接下來就是裙墻墻身模板制作,他找出圖紙上給個出的幾何數據,在搭建好的架子上找出弧形的幾個交點。就這樣慢慢有了模型有了骨架,經過項目部總工以及李師傅的多次調整,一個有血有肉的模板問世了。別的項目部施工隊見狀都相繼跟他咨詢,有的開著車把他接著去現場指導。也許我這些幾句簡短的文字不能完美講述出他繁瑣復雜制作過程,但是可以感同身受的經歷一番。也許他不懂是啥幾何原理,但他就是知道該怎么做。這就是自己多年積累“臨床”經驗,隨著時間推移那些模板制作就得心應手了。
高中,我們語文課本上學過《勸學》。其中有些文字讓我深有感觸。“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叟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在工地上我佩服的就是一個施工隊,那就是馬明。30多歲,人非常聰明而好學鉆研。他自己改裝發明了套絲機,套絲機上加了一個小水泵,循環利用水打磨套絲機頭。他自己三年前就設計了一套無拉桿行走式箱涵模板。和他接觸的短短幾個月,我學到了很多施工方法與技巧。他告訴我他曾經做小工時,每天下班總攆著師傅的屁股問東問西,晚上拿著圖紙苦心鉆研,所以現在打開圖紙那些構造物就三維空間立體感浮現出來。從他身上我讀懂了不管曾經你滿腹經綸學車五富,如果現在不努力不學習你是生活中的矮子,時時被挨打的菜鳥。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時代飛速發展,路橋行業也再革新,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引用。我們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我們要學會不恥下問,放下身段虛心求教各個大師傅。從他們身上得到啟迪,得到經驗,得到智慧。正如我們現在提倡弘揚的“工匠精神”“魯班精神”就是從他們身上汲取精華,他們的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這就是我所說的工人師傅也是我師父大概之意。
|